2021年9月29日 星期三

【环球速看料】柴岩:让中国碗盛满营养与健康

时间:2023-06-13 10:00:17来源 : 中国农科新闻网

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: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,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,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,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而在杨凌有这样一个人,他说:“我们不仅要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,还要让中国碗盛满营养与健康。”他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专家柴岩教授。

在联系约访柴岩教授的电话里,他告诉记者自己要动身去陕北了,因为最近到了糜子的播种期,他要去查看指导今年的播种情况。“逮”住动身陕北的前半天,记者和柴岩教授约在杨凌老科协的办公室里聊了起来。


(资料图)

记者了解到,柴岩教授今年已经72岁了,尽管如此,他全年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活跃在田间地头,“下乡”是他生活中的高频词,虽然是教授,但呆在办公室的时间却是屈指可数。

从事小杂粮研究、示范与推广50多年,他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,扎根基层,围绕糜子、荞麦、豆类等小杂粮产业发展,开展小杂粮研究、推广和开发利用工作。先后完成陕西省1900多份糜子、荞麦品种资源的整理、鉴定、编目任务和全国糜子、荞麦品种资源的编目入库,研究制定了糜子质量标准;育成并推广了糜子、荞麦等小杂粮品种20余个,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和小杂粮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
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柴岩教授获得了“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”,“陕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”等荣誉称号,获得国家科委扶贫办振华科技扶贫奖、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等多个表彰奖励。

“最初搞小杂粮,就是为了让干旱地区的百姓们得实惠。像一些旱作农业区,根本种不了大宗粮食,百姓们日子过得贫苦,粮食是稀缺物。”柴岩说道。

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让他印象深刻,1974年毕业后便一直致力于研究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情况。环境不好,沟壑纵横,干旱少雨,黄土高原在不适合种大宗粮食的情况下,如何才能在这些贫瘠的土地上种出高产作物?让农民提高收入?具有独特抗干旱、耐瘠薄能力的小杂粮进入了柴岩的视线,在灾害频烦、粮食不充裕的年代,糜子、谷子一类的小杂粮,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“救命粮”。

“小杂粮过去一直作为补缺的救灾作物,普遍种得比较少,产量也不高,收益也不好,投入人工成本又高,所以很多百姓已经不种了,很多好的资源差点就要丢失了。”柴岩说。

这些年他带领团队一边研究新品种,一边在旱作区推广种植,一边接引进较为成熟的深加工企业进行衍生品的生产。柴岩说:“既然要做小杂粮的科研推广,就必须紧盯产业,要让农民实实在在受益,否则就是空壳”。

在他们十年如一日的持续推进杂粮高效栽培体系建设中,加强品种资源保护和优良资源筛选,促进政产学研密切合作,杂粮产业发展得以提升,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建起来了,高标准农田项目加快了推进,深加工企业把产品卖到了世界各地。通过带动小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,在丰富人们餐桌的同时,也帮助了旱作农业区百姓们致富增收。

近年来,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,随着小杂粮被国家确定为特色农业产业,杂粮从曾经的“糊口粮”变成了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柴岩说:“杂粮食品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,具备天然、绿色、营养、健康的品类特征,这些年在各界科研人员的努力下,我们吃饱了,但同时也需要吃得健康营养。”

在谈到未来时,柴岩说:“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黄土地上的农民,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。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杂粮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型实业家,积极投身这个事业,提升杂粮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和市场影响力,让我们中国人不仅吃饱,更要吃好吃出健康。

记者:梁方方

关键词:

(责任编辑:黄俊飞)

推荐内容

Back to Top